1.德交所、NYSE 合併成全球最大金融交易所
德意志交易所公司(Deutsche Boerse)和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NYSE Euronext)15日同意,將以換股方式合併成全球最大金融交易所集團,交易金額估計達百億美元。
![]() |
圖/經濟日報提供 |
照雙方協議,德意志交易所將持有新公司60%股權,其餘歸紐約泛歐股東所有。德交所和新公司的換股比率為1比1,紐約泛歐每股股票交換新公司0.47股。比起紐約泛歐交易所一周前的收盤價,溢價近10%,紐約泛歐的收購價估計達100億美元左右。
新公司名稱仍未定,但執行長將由紐約泛歐交易所執行長尼德羅爾擔任,德意志交易所執行長弗蘭喬尼則出任董事長。兩家公司預估,合併後每年可望省下4億美元成本。兩家公司合併後市值約達260億美元。
新公司將登記在荷蘭,總部分設在法蘭克福和紐約,董事會只有一個,17席裡有10席為德交所有,但紐約泛歐掌握非常重要的執行長職位。營運長、全球資訊科技長及法律總顧問,也都將由紐約泛歐的人馬包辦。
此交易定年底前完成,新公司將穩居全球證交所營運龍頭,涵蓋的上市公司市值約為20兆美元,相當全球股市總市值的36%,但意義更重大的,可能是象徵美國資本主義的紐約證交所(NYSE),將落入外人手中。
不過據紐約時報報導,新公司的多數股東可能都是美國投資人。截至去年底止,兩家交易所的半數股權都掌握在美國機構投資人手裡,僅一部分為德國股東所有。
2.SGX、ASX兩交易所合併 董事席各半
新加坡交易所公司(SGX)和經營澳洲證券交易所的ASX公司15日宣布,已調整合併後公司的董事會結構,希望藉此取得澳洲政府批准兩公司的83億美元合併計畫。
SGX和ASX在聯合聲明中表示,合併後公司董事會中的澳洲籍成員人數會與新加坡籍成員一樣多,董事會成員人數由15人降至13人,澳洲籍和新加坡籍成員各五人,其餘三人是既非澳洲也非新加坡的國際成員。
3.天寒買氣冷 美1月零售僅增0.3%
美國1月零售銷售不如預期,建材和餐廳業績衰退最嚴重,反映氣候嚴寒的影響。另外,進口物價受能源成本上漲帶動,增幅幾乎是市場預期的兩倍。美國商務部15日公布的資料顯示,上個月零售銷售月增率0.3%,是連續第七個月成長,但增幅是去年7月來最小,也不如彭博資訊預估的0.5%。去年12月的銷售增幅也從0.6%下修至0.5%。若和2010年同月比起來,今年1月零售銷售成長7.8%。汽車經銷商銷售成長0.5%,和業界統計一致。上月汽車銷售年率達1,254萬輛,是2009年8月來最佳成績。但建築材料行銷售衰退2.9%,是去年5月來最糟。加油站銷售增1.4% 。
扣除汽車、汽油和建材後,1月零售銷售成長0.4%,優於去年12月的萎縮0.1%。此資料也是用來計算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根據。餐廳業績下滑0.7%,是2009年3月來最大縮幅,但雜貨店銷售成長1.3%,是去年8月來最大增幅。另外,勞工部15日發布的資料顯示,進口物價上漲 1.5%,遠高於路透預估的0.8%,主要是因為汽油價格上漲3.4%。非汽油成本增加1.1%,是2008年4月來最大增幅。出口價格上漲1.2%,超越市場預估的0.7%,主要是農產品出口價格增加3.2%。
4.鮑森、索羅斯 對黃金熱愛不變
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SEC)的資料顯示,投資大戶索羅斯(George Soros)去年第四季增持0.5%的SPDR黃金信託股份;避險基金經理人鮑森(John Paulson)上季仍維持龐大的黃金部位。
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在止於去年底的上季持有472萬1,808股SPDR黃金信託股份,高於第三季結束時的469萬7,008股,但在索羅斯呈報SEC的 最新資料中已看不到列於第三季報告中的70.5萬股SPDR黃金信託股份買權。鮑森公司上季SPDR黃金信託股份則維持在3,150萬股不變,是該基金最 大持有人。
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約管理270億美元,截至去年底該公司持有的SPDR黃金信託股份值6.55億美元,約占SPDR黃金信託總金額的8.5%。該公司上季持有的iShares黃金信託股票則與前季相同。
索羅斯去年初在瑞士達弗斯的世界經濟論壇(WEF)上形容黃金是「終極資產泡沫」,去年11月也在多倫多表示,情勢非常有利黃金繼續上漲,今年又在達弗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表示,商品榮景可能再持續幾年。
鮑森上季除保有龐大的黃金部位,也減少對美銀(BofA)和花旗集團的持股。
5.印日合設90億美元基金
印度15日提議與日本共同成立一檔90億美元的周轉基金,用來資助產業鏈,這凸顯印度當局亟欲改善基礎設施以促進這個亞洲第三大經濟體的成長。
印度貿易部長夏瑪(Anand Sharma)將與日本簽署合作協議,他已會見日本首相菅直人,向他說明印度首都新德里與金融重鎮孟買之間的產業鏈與交通運輸情況
6.陸股水泥類股全線上漲
大陸中國水泥協會推估,今年水泥產量可能再創歷史新高,刷新去年已經是歷史紀錄的規模,激勵陸股水泥類股全線上漲。
上海證券報及彭博資訊報導,中國水泥協會表示,去年大陸水泥產量達到18.68億公噸的歷史高點,而協會秘書長孔祥忠預期,今年水泥市場需求仍將保持旺盛,「有可能接近2億噸」。
7.大陸1月核心通膨率至少十年新高
中國大陸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意外低於預期,僅達4.9%,但不計食品在內的核心通膨率卻高達2.6%,為至少十年來最高,加上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高於預期,顯示大陸的物價壓力仍在累積。
綜合中外媒體報導,大陸國家統計局15日公佈,除了1月CPI低於5%,PPI則為6.6%,高出經濟學家平均預期的6.2% ,也超過去年12月的5.9%,因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揚推升了PPI。
8.拓墣產研:大陸LED商機值得期待
拓墣產業研究所上海子公司總經理李大衛表示,LED產業符合節能環保的國際趨勢,應用層面廣、市場商機大,是中國大陸政府全力扶持的重點產業之一。其中 LED上游磊晶企業,更是各地方政府眼中的寵兒,對於企業所需的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MOCVD)設備投資,更是祭出大手筆補貼,包括晶電、璨圓、鼎 元、光磊等都已進駐中國大陸佈局。
市場專家指出,PPI超乎預期與核心通膨率達到至少十年來最高,是大陸物價壓力令人擔心的兩大跡象。
9.央行發行1216億元定存單
中央銀行今日到期的定期存單金額為134.5億元,發行1216億元定存單,其中30天期申購利率為0.74%,申購金額為821億元;91天期申購利率為0.78%,金額307億元;182天期申購利率0.88%,申購金額為88億元。
10.經濟部:紡織原料限一月一價
經濟部長施顏祥昨(15)日喊話,國內紡織上游應優先供應中下游,價格不宜一月多變,要求改採「一月一價」。經濟部必要時將禁止國內棉紗、加工絲出口,開放中國大陸貨品進口。為穩定國內紡織上游貨源,經濟部持續監控國內供需,必要時將自大陸專案進口上游原料,或依貿易法授權,要求紡織上游原料暫停出口。目前國內針對紡織上游原料,尚有4%至7%進口關稅,經濟部會視況建議財政部機動調降關稅。

加工絲業者私下抱怨,如果從整個供應鏈看,加工絲只能算中游,上游還有一堆廠商,追溯到上游,也是因國際原物料上揚,包括棉花、石油等,台灣沒有天然資源,都得跟著國際報價走,這不是「加工絲」或「紗」一個產品的事情。
業者強調,加工絲報價主要參考原料POY的上游EG、PTA,這兩大原料一周一報價,是加工絲廠預測下個月的報價的依據,原來也是一個月一價,但最近原料面變動太快,為降低風險才會有限量、漲價的動作出現,都是自由市場機制,政府不應該出面干預。
物價壓力漸增,財政部規畫將「應景」推出「物價指數連動公債」,吸收市場游資,並增加市場規避通膨風險的工具。
另一方面,為吸收社會上過多的資金,財政部國庫署昨天宣布,今年將發行4期的30年期公債。市場人士解讀,由於市場游資浮濫,引發通膨疑慮,財政部此時發行長天期公債,除把游資導入公共建設,對國內通貨膨脹壓力也紓緩作用。
台積電昨(15)日董事會通過,最快下半年斥資100億元,把發光二極體(LED)與太陽能兩大事業獨立成為兩家百分之百持股子公司,並規劃上市。此舉可能對同業造成人才、資金排擠效應,並擴大與聯電、鴻海、台達電等大型電子集團戰火。
據了解,兩家子公司最快下半年成軍,公司英文名稱可能以「TSMC Solar」與「TSMC LED」為主,子公司總部在台積電竹科12廠總廠;現任新事業發展部門總經理蔡力行,將是未來兩家子公司董事長。業界初估,兩家子公司初期資本額可能各上看50億元。
業界認為,兩家子公司總經理將採「專業經理人」制,茂迪董事長左元淮有機會統掌太陽能子公司;被台積電延攬的晶電前副總譚昌琳、沛鑫半導體前總經理林彥良,有可能出任台積電LED子公司總座。
台積電旗下太陽能子公司上看50億元的資本額,將是國內股本最大的太陽能廠。隨著聯電、鴻海、台達電等也都在太陽能與LED卡位,台積電大動作布局,與這些大型電子集團之間的煙硝味更濃。
台積電發言人暨財務長何麗梅表示,基於策略規劃所需,董事會正慎重考量,將成立兩家100%持股的子公司,以發展太陽能與LED兩項新事業。台積電「新事業發展部門」至今年3月成立滿三年,總投資金額逾125億元。
台積電企業訊息處處長孫又文表示,兩家子公司不排除上市,這樣才能讓新事業群的員工有奮鬥、努力的目標。
台積電不僅轉投資國內矽晶太陽能電池龍頭茂迪,更投入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研發。台積電強調,兩家子公司是台積電百分之百持股,不是類似交叉持股或部分持股 的「集團模式」,茂迪不會併入太陽能子公司或因此股票下櫃。台積電LED子公司初期雖不是國內規模最大,但台積電因從磊晶做到LED照明成品,完全垂直整 合,相較於其他公司,台積電LED子公司是國內第一家進行「一條鞭」布局LED的公司。

舉例來說,買進100萬元債券,票面利率3%,不考慮價格變動因素,每年應領取3萬元利息;但實質收益需扣除物價年增率,假設是2%,那麼投資人等於只賺1%。